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宅”生活,惜時閱讀,我校于3月17日組織了”枕書為夢,潤澤人生”主題線上班會,并以此推進線下抗疫閱讀活動。雨果曾說過:“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遍喿x不僅陶冶我們的性情,而且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 通過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積極推動疫期惜時閱讀內容,班主任們通過搭建在線的交流平臺,讓同學們分享了這段時間在家閱讀的書籍,也讓他們對宅生活的感受一吐為快。 大家的分享精彩紛呈,以下就是本次活動的優秀分享: ★來自高二3班許美玲、王翎卉同學的精彩分享——《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讀史可以省身,讀史可以明志。雖然這部作品不是嚴謹史學著作,但也能激發讀者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興趣,在讀史的過程中瞻仰先賢們的風采,領悟先賢們的道理。 讀書筆記: 讀者的感悟: 《明朝那些事兒》閱讀感悟 1.歷史告訴我們,所謂道德與公理,只有在實力相等的情況下才能拿出來討論。 感悟:在封建時代,誰有權利,誰就有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評判標準,因此民主社會的建立,就是為了給社會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讓所有人都用法律這一種標準來平等的評判。 2.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感悟:我非常欣賞佛家的一句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不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埋沒了自己的良心,這樣才會心安和無愧,生活才會踏實,而理想是我們精神世界追求的東西,是我們活著的目的和意義。 3.山峰的頂點,再邁一步,就是懸崖。 賞析:我們要懂得登高跌重的道理,當一個人爬到了高點時,一定要十分謹慎小心,因為一旦摔下來,就會死的很慘! ★來自高一8班陳秋欽同學的精彩分享——《局外人》 《局外人》以法國青年莫爾索的第一人稱的敘述展開,以三場死亡作為全文聯系的樞紐。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于“荒謬”的觀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于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于衷。 讀書筆記: 讀者的感悟: 初識《局外人》,源于某些高考優秀作文中巧妙的引用,這讓我懷著好奇翻開了它?!毒滞馊恕愤@部小說的開頭是文學史上無數評論家贊嘆的開篇。小說作者加繆曾說:“每當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意時,正是它的簡單令我震驚?!蹦鳡栐谒劳鲋北频目嚯y面前“大悟”了,他明白了世界虛無的本質,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是局外人。 “很久前,我曾用一句話——我必須承認,這句話本身就是很大的悖論——來總結《局外人》:在我們社會,一個人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他就會有被判處死刑的危險?!标P于主人公默索爾,加繆強調他是一個沒有參與游戲的局外人,在默索爾的話語和思想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怎么都行”和“沒多大意義”,他似乎是游離于空中的,荒誕感油然而生。 讀下來磕磕絆絆,在各種角度上理解書里的文字,都能生出各色想法,深度和廣度實在是值得多次分析細讀。 ★來自高一8班劉毅彬同學的精彩分享——《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著名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巨著;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讀書筆記: 讀者的感悟: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 在這平凡的世界,有許多平凡的人但卻活出不平凡的人生。書中彰顯了許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及特征,無論是一生艱苦奮斗養家糊口的老父親孫玉厚,亦或是有責任擔當的孫少安,還是有想法,能吃虧的孫少平。都創造了屬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由為一家的溫飽問題,到為供孩子上學,再到孩子們長大成人。書中講的正是典型的改革開放的人們觀念的鮮明轉變。體現出老一輩的人們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書中有鮮明人物性格的對比。為生活家庭操碎了心,只想安分守己的孫玉厚及孫少安,有想改變自己,闖蕩天下,生走出農村的孫少平。兩種不同的觀念的碰撞,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深思。每個人都在這平凡的世界中,每個人生來沒有什么特殊,那就在這不平凡的世界創造屬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吧!
★來自高一8班卓越同學的精彩分享——《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一部講透政治、經濟、管理的心理學巨著,被譽為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古斯塔夫?勒龐在他在書中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作者在書中以預言家般的洞察力,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間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和眾多民主革命等幾乎所有重大事件。 讀書筆記: 讀者的感悟: 《烏合之眾》有感 其實首次看到這本書,只因被書名《烏合之眾》所吸引。因為在現在,“烏合之眾”只用于形容無理取鬧的小部分人。但書中卻詳細的說明是任何“群體”。 自然對群體的定義,嚴謹卻又不同。大街上的人,不能稱為群體。真正的“群體”是且只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群人表現出新的特點。他們的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 這本書既介紹了這類“群體”心理、信念以及不同“群體”的區別。 開篇即介紹了群體特點和心理。也正是我最深入其中的。 我喜歡里面這樣一短話“群體不僅沖動而多變。就像野蠻人一樣……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 這些話毫無疑問的解釋了為什么大部分西方國家由民眾組成的游行示威會大規模的出現劫掠和破壞,無論破壞的東西是否是無辜人的。而這一群體的組成竟是社會中那一個個平時遵紀守法公民所作所為。 然而這些只是《烏合之眾》中的冰山一角,對于“群體”而言,沒有絕對。開篇的引人思考,才會更加讓人記憶深刻。他無法表達出社會中所有問題,但卻能反映出社會“群體”最真實的一面。 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文章者,案上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文章?!?/p> 書卷如同世間的大千山水,讀書讀到心領神會處,書中的一人一物仿佛都置身眼前。我們就會不自覺為書中人的快樂而欣喜,也為其悲傷而落淚。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者,二中學子們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理解”與“傳承”的前提是“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就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讀書,是為了了解別人是如何理解與認知這個世界的。并通過別人的理解,來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圖景。也就是說,讀書的目的,不是在于記憶。而是在于理解。每一次閱讀,都是與智者的一次對話。通過心領神會,拿到理解世界的鑰匙。 任何事物,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駕馭它。越是艱苦環境中越是力求向上,積極閱讀,這群珍愛閱讀的同學們,你們努力成長的精神深深的打動著全校的師生!是的,我們愿意和這樣優秀的你們同讀一本好書,我們愿意和這樣優秀的你們一起感受知識的力量,我們更加愿意和這樣的優秀的你們共同成長!
因為讀書, 我們連結億萬個未知、與偉大的靈魂對話、收獲更廣袤的生命。 因為讀書,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心靈總有歸宿。 |